我国空间科学进入创新发展“快车道” 有望突破17个优先发展方向

中国科学院、国家航天局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《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4—2050年)》。《规划》明确提出了我国有望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。5大主题…

央广网北京10月15日消息(记者王晶)15日,中国科学院、国家航天局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这里联合发布《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4—2050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表示,近年来,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“快车道”。根据相关工作部署,由中国科学院牵头,制定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,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部署、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。

北京: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和天宫空间站

中国空间科学原创成果呈多点突破态势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介绍,我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,空间科学从无到有、从点到面、从弱到强,取得了长足的进步。

本世纪初,我国发射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星——“双星计划”,初步形成了以“悟空”“墨子”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,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实验,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实现了科学、技术、工程的融合发展。

王赤表示,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。“悟空”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、“墨子”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,“慧眼”是我国首个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,“羲和”“夸父”竞相逐日;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,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的序幕;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。

这些任务的实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、量子力学检验、高能天体物理实验、太阳“一磁两暴”观测、高能时域天文观测、月球形成与演化、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、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,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,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,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。

王赤介绍,我国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“快车道”,我国也逐步建立了空间科学的学科体系,建成了一批空间科学领域的重点实验室,建成了一批空间科学任务的总体单位,具备了实施空间科学任务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保障能力,形成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人才队伍,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。

谈及在国际上的水平,王赤表示,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,我国空间科学卫星数量较少,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,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。“但是我们有信心、有能力迎头赶上,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,再接再厉,乘势而上。努力实现《规划》制定的‘三步走’战略目标,也就是在2027年我国空间科学将进入第一方阵,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,2050年在重要领域国际领先,成为世界空间科学强国。”王赤说。

中国空间站凌月景观

我国有望取得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

中国科学院、国家航天局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《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(2024—2050年)》。《规划》明确提出了我国有望突破的5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。

5大主题包括极端宇宙、时空涟漪、日地全景、宜居行星、太空格物。“极端宇宙”主题是指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,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。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:暗物质与极端宇宙、宇宙起源与演化、宇宙重子物质探测。

“时空涟漪”主题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、原初引力波,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。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为空间引力波探测。

“日地全景”主题包括探索地球、太阳和日球层,揭示日地复杂系统、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。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:地球循环系统、地月综合观测、空间天气探测、太阳立体探测、外日球层探测。

“宜居行星”主题是指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,开展地外生命探寻。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:可持续发展、太阳系考古、行星圈层刻画、地外生命探寻、系外行星探测。

最后,“太空格物”主题包括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,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。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方向包括:微重力科学、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、空间生命科学等。

嫦娥八号任务动画。

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

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介绍,在月球探测方面,未来我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、嫦娥八号,嫦娥七号要对月球的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,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。

杨小宇表示,“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我们正在论证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。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。正在论证中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、资源开发利用,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,是多学科、多目标、大规模的科技活动。”

同时,在行星探测方面,杨小宇介绍,未来会发射天问二号、天问三号、天问四号。“天问二号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,首先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,然后采样返回,对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进行研究。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,就像月球探测一样,对火星的环境进行探测。还将发射天问四号,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,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,揭示它的奥秘。”
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作者: admin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评论列表 2人参与

  1. 太好了!等将来大推力可重复利用火箭技术成熟了,就可适时增加一个研究项目:打造‘太空人造太阳’,应对日益严峻的灾难性气变,探索有利于人类宜居宜业的局地地表气候。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0898-888816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